假设有个将领想造反,那他首先得抓住统兵指挥权。
可问题是指挥权在参谋部,他就需要先收买参谋部。
有了统兵指挥权还不行,没有粮草辎重与军械,还怎么造反?
他得想办法控制后勤部,掌握辎重粮草,还要控制军械部,掌握各种制式兵器。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必须先解决军法司与随军长史,否则军法司与随军长史第一个饶不了他!
因为他造反就违反了军法,而军法司的密谍若能手刃犯了谋逆大罪的将领,其便可以此巨大功劳,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至于随军长史也有权联合军法司成员,对这样的造反者直接进行镇压!
若是真有一个统兵大将收买了军法司、参谋部、长史部、后勤部、军械部,那只能说明朝廷已经不得人心,活该被推翻!
刘曜所能做的,只是给后世子孙打下一个基础。
帝国究竟走向何方?
说实话,他现在心里也没有底。
而他的后世子孙能传承几代,恐怕只有天知道!
既然提到了帅阁的权限问题,刘曜也不打算藏着掖着,他接着把相台的权限问题也向在场众人解释了一番。
“对于政事堂十二部的具体政务,相台只有批示权,没有决断权!最终的决断权,仍然在十二部之主官手中!”
“若是某部主官遇到难以决断之事,需报告相台,由七相与十二部主官议会而决,凡有十五人同意支持的政令,方可执行,否则必须上奏于孤,召开朝议决之!”
刘曜说到此处,停了下来。
有关帅阁与相台的责权,他不打算再多说。
因为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只给众臣说一个大概即可,让在场的众人明白丞相、太尉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丞相、太尉的权力看似很大,但真正的权力仍然被肢解到了下面的各个机构之中。
刘曜这么做,是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把权力转移到了各军政机构的主官手中。
至于他对于文武分离,把军政分开的构想,也不是感觉先进才那么做。
而是他记得,历史上从东汉后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正是因为军政大权没有分开,导致了各种权臣和叛乱的出现!
比如西晋执行分封制,先给了诸侯王一定的军权,后来竟然把行政权也放了下去,这才导致后面爆发八王之乱,致使华夏元气大伤,给了胡人马踏中原的机会。
再比如,后世隋末的割据与唐朝的藩镇势力,哪个不是给了地方军政大权引起的战乱?
宋太祖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用文臣钳制武将,结果出现了“东华门唱名”才是英雄的论调,武将悍卒竟然成了丘八,成了“垃圾”的代名词!
于是乎,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北宋历代皇帝的梦想,而靖康之耻更令人感到无限的失望!
后世太祖建国后,反思历代得失,执行军政分离的制度,使军、政各成体系,从而军政并重,保证了新中国的军队战斗力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
前面说了,刘曜为了防止臣权失去监督,而造成政事荒废,国家出现动乱,特地想了一套方法来监督臣权。
问责制只是监督臣权这套体系里的一个制度,至于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也是为了监督臣权而设立的一个职务!
刘曜下面简单介绍了御史大夫的权限。
以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御史台由检察院、法务院组成,两院的院长便是御史大夫的佐官。
顾名思义,检察院便是专门监督各级官员是否违法乱纪{含渎职罪}的机构,而法务院则是一个具有审判权,连带着统管法务的机构。
法务院还需要负责复核刑部处理的案件、地方法律事务的管理以及普法等事务。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两汉的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
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
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
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
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相比之两汉的官制,刘曜等于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副丞相职务以及审计事务,只保留了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作为最高法官的权力。
倘若御史大夫也渎职又该如何?
刘曜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御史台之外,还设立了谏议台!
谏议台的职能,相当于后世的廉政机构与信访机构的结合。
而且,为了防止谏议台的官员也渎职,他明确表示谏议台的组织成员一律聘用地方清流名士担任,且此清流名士祖上三代必须是平民出身!
换言之,刘曜打算任用的谏议长属于非政府官员。
“孤会命人铸造一枚‘代国民言印’,授予谏议台之首长,以代表民意!作为平民代表的谏议长,见孤可不拜,甚至在孤祭天祀礼时也可侧立一旁!”
刘曜这句话就像在夜深人静的城市之中,忽然引爆了一颗炸弹。
只听“嗡”的一声,现场顿时响起了一片激烈的讨论声!
刘曜要搞军政分离,让文武分家,他们没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