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宠、刘虞在没有受到刘曜用秘密武器黑火药威胁的情况下,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赴约,具体原因或许有很多种。
但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与众不同!
换成别的汉室宗亲,比如已经败亡的刘焉,赴约的可能性就很小。
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宠与刘虞的出身,以及早年的经历,让他们和刘焉产生了极大的差别。
首先说刘宠,他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王爵的陈王,从小衣食无忧,且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样的条件,原本是不会生出匡扶天下之心的。
大部分像他这样的诸侯王,要么沉迷于生孩子{美色},比如中山靖王,要么吃喝玩乐,做一个纨绔。
而刘宠是个异类!
他善长骑射,武艺高超,而且深知民生疾苦,有着远大的志向!
原历史上,在黄巾起义爆发后,他的陈国救济百姓,收拢了大量灾民,愿意效忠他的就不止十万!
袁术正是害怕陈王的势力,才派刺客将其与其麾下的国相骆俊二人刺杀。
换句话说,刘宠若不死,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光武帝刘秀,在东汉之后,再建汉帝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现在不一样了,刘曜穿越到了这方时空。
刘宠已经占据了帝都洛阳,距离帝位也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可他就是不愿迈出那一步。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实力还不配登帝位!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在自己封地境内认真的理政,做于民有利的实事,不去管外面的纷纷扰扰。
他与刘虞一样,都是知道自己斤两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刘宠是这样,刘虞也是这样!
刘虞也是汉室宗亲,他的先祖乃是光武帝时期的废太子东海恭王刘强。
他这样的出身背景,就连刘曜也没法跟他比。
历史上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深得人心,相邻青州、徐州等地的士族和百姓,为躲避黄巾之乱,慕名投奔的前前后后竟有一百余万人。
当时董卓专权,废立皇帝,袁绍看不下去,便联合一些人打算拥立镇守幽州的刘虞。
他们兴冲冲地找到刘虞,表明了愿意拥立刘虞为皇帝的想法。
可刘虞却选择了拒绝!
《后汉书》记载了刘虞当时拒绝袁绍等人的原话:“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暞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如果这还不算忠心,那什么算忠心?
刘虞若不拒绝而登上帝位,或许三国将不会出现。
总而言之,刘宠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他觉得自己的实力还没达到。
至于刘虞,虽然现在的野心比原时空要大,可他仍然能清醒的看见自己与刘曜、刘宠的差距。
他最初起兵是真心的为了匡扶汉室江山,问鼎帝位是后来才有的想法。
刘宠、刘虞不想成为汉室江山的罪人,也不想成为诸夏的罪人。
他们的初心与刘曜一样,都是振兴汉室,匡扶天下。
刘曜在信中说明了,他有方法选出最适合做皇帝的人,无疑对二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而且,刘曜十几年积累的名望与口碑,真的让人难以怀疑他存心不良。
三刘都是三十岁出头的热血青年,两汉又最讲究信义,以上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才促成了三刘的会晤!
历史上很多划时代的协定、约定或宣言,在没有问世之前,人们都不相信协定、约定或宣言的内容会成为现实。
往往都是发生之后,人们才豁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必然!
不管怎么说,在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这一天,由刘曜亲笔起草的《三王停战协议》正式问世!
刘曜对变革华夏的新一轮布局,也缓缓拉开了序幕!
六月二十日。
戌初一刻。
洛阳皇城。
北宫正殿幕后。
与往常一样,和众臣工结束议事后,刘宠移步幕后,骆俊也跟着过来了。
“启奏大王,臣见这协议书上刘曜留下的印签乃是‘楚王之玺’,可见其早已私刻印玺,称王之心昭然若揭!他与大王、鲁王达成停战协议,而获得最大利益的却是他啊!”
“按照协定,西域和凉、并、益、荆、扬、交六州之地,以及京兆长安、左冯翊、右扶风皆为楚王封地,天下十三州大半疆域已落入其手,凉、并二州产马,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组建上万铁骑,届时横扫天下,易如反掌!”
“而且,荆州......”
刘宠闻而不语,静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骆俊咽了口唾沫,着急的说道:“大王刚才不该急着取消‘假皇帝’的尊号,应该再等一等!待刘曜按照约定,率领大军退去,鲁王按照约定,领兵离开洛阳,赶赴封地之后,再做计较也不迟。”
“丞相稍安勿躁!”刘宠淡定的说了一句。
“丞相”二字立即让骆俊冷静了下来,他现在虽然担任丞相之位,可实际上不过是国相罢了。
刘宠示意骆俊喝口水润润嗓子,待骆俊喝了一口水之后,他不紧不慢的开始阐述他的观点。
“楚王是当世圣贤,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亲笔草拟的停战协议,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从他、本王、鲁王之中选出最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去做皇帝。”
“这样做,既能避免宗室内部的纷争,令百姓免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