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四百九十三章 有两个疑点
忘记你的羞耻与拘谨,完全放开自己。这与参禅时要求你无我,要求不去判断,也相类似。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追求的,只不过是个梦境,但是不对啊?历史上这么多高人,都走上了学佛的道路,他们没明白过来吗?”万老师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人对梦的注意与研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伟大的读书人们,天才辈出,肯定思考与对比过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幻觉与实相的区别,所有聪明的圣人们,都应该反思过。如果仅凭几个梦境,就可以让这些智者,上当,那也太小瞧我们的祖先了。

关于愿望的达成,我们历史上都有邯郸梦、黄粱梦的说法,大家都把它当笑话,不会当成追求的目标。

关于宏大虚幻的景象,也会怀疑那是否为真。当年,绝世聪明的玄奘大师,在沙漠是缺水迷路,又遇上了沙尘暴,大概已经走入绝境。他此时,按愿望来说,只有相信世上真有菩萨了。于是,在他打坐念经之时,禅境中就出现了观音菩萨的幻像。

他当时的记载是很清楚的。他当时就在内心中问菩萨,如果你安排我来取经,为什么要在此地让我丧身,如果你没有安排我取经,我为什么走到这里来?他的怀疑精神一直就有,他不是迷信的傻瓜。

禅境中,幻觉或者奇迹出现了。对于大师这种九死一生的人来说,临死前出现幻觉,肯定是知道的。他估计当时也不肯定那是幻觉还是奇迹,反正,观音菩萨在脑海里出现了。以他的聪明与严谨的思辨能力,当然不可能随便相信。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他不得不产生极大的宗教热情。他的马,居然就在近处,找到了水源,他不仅喝够了水,还洗了一个澡。

也许,他相信佛,是因为奇迹,或者说是生死关头幻象与事实的巧合。但这无法解释,如此众多的成就者,他们都被幻象迷惑了?

“万老师反问得有理,我想,古人也不会那么简单。你这一问,让我想起参禅过程中,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无我,这是与梦境的区别。”

“对啊,所有梦里,都有我,不是我在参与,就是我在观察,更重要的元素是,我的情绪以及我看到的画面。”我也是零碎地学过几天心理学的,我继续说到:“往往,被催眠的人,最后醒来叙述梦境时,最清楚记得当时自己的情绪,或者自己观察到的画面。但禅境中,师父的要求,是要求我们不要随情绪起伏,不要贪求那些伟大或者丑恶的画面。如果按这样说,那是不是,在参禅中,师父们要求我们必须有意避免自己进入梦境状态呢?”

有意要求避免,就说明,真正的禅境,根本不是梦境。

“对,庄老师说得有道理。”万老师接着说到:“抛弃情绪等于就抛弃了自我,抛弃画面就等于抛弃现实。因为所有画面都是对现实的记忆或者扭曲。我们不能说,抛弃现实的东西,就是梦,就是假。也不能说,抛弃自我的东西,就没有意义。是不是有点绕?”

确实有点绕。现实与梦境如果是对比存在的话,我们习惯上把抛弃现实的东西,就当成梦当成假。与自我有关的东西才会有意义,这在哲学上是公理,但抛弃自我后,意义在哪里呢?难道,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真理,就是没有意义?这个理论,好像说不通。

万老师,会在推理中,单纯纠缠于概念分析之中,已经离现实越来越远了。

但是,逻辑的力量,有时就有这么超越。相对论就是个思想实验,当时根本在现实中无法想象与体会。但后来的科学发展,才证明了,它是对的。

西方哲学有一个词叫:“超验”,就是超越实际体验的意思。黑格尔所说最高真理叫“理念”,这个理念有超验的性质。儒家思想也说过绝对道的超验特点:百姓日用而不知。

“好吧,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小胡说到:“既然梦与禅境有如此之多的不同点,那么,可以肯定,禅境不是梦。”

他归纳了不同的特点:产生方式不同、反映重点不同、价值取舍不同。最后他说到:“醒与睡是根本的不同。虽然弗洛伊德通常用自由联想,让病人处于半睡状态中。但禅境中,却是清醒的,因为外界的任何声音与事件,你都很清楚,那就不会是梦了。”

“为什么说只解决了一半呢?”万老师问到。

“我只能肯定地说,禅境不是梦。但无法确认,禅境是否为真。”

严密的思维,小胡没胡想。

“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佛成功的标志,是否与真理有关。比如禅境唯一性问题,判断客观性问题,对现实的改变性问题。也就是说,以终身的精力所学,好不容易得到了自以为是的成果,这成果,经得起检验吗?”

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说一个人是否悟道,是否得道。他的标准是什么?也许有人说是同行大量的印证。但同行人中,也许是互相吹捧抬举。也许有人说是神通示现,但是,如何区别神通与魔术呢?即使有神通,怎么无法改变自己与他人的现实命运呢?

比如那些最后以身殉道的大师,那些受到摧残的高僧,他们既然能够预知未来,既然能够拥有神通,为什么不改变这个结局呢?对世界没有改变的力量,这种神通有什么作用呢?是真是假?

细的不说,就说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哪个大师出来拯救寺庙与师兄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三章 有两个疑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