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相魏>一百六十七、历史改变

春去秋来,转眼间便已经到了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经过数年的修养生息,此时的魏国已经恢复了不少元气,虽说兵力上仍旧没有恢复到秦、魏大战前的规模,然此时魏国如若征集全国之兵,仍旧能够拥有七十万人的规模。

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大的规模,盖是因为魏国占据的乃是天下间最富庶的土地,而且,人口最为稠密的大梁、陈郡、陶郡、齐地,泗水地区以及河内等地都是数十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侵袭,故而即便魏国经历了好几次大战,本身损失的并不是很严重。

当然,河东、河洛等经历过战火的地方,民生依然凋敝,但却也已经比刚战争刚结束时要好了很多。

虽说修养生息,然而这两年魏国仍旧未停止对外小规模的动兵。前年,魏国派刘季为主将,率兵由郢城出发,向南渡过江水,夺取了楚国的长沙等地,并设立了长沙郡。

去年冬季,刘季又率兵由州、夏浦两地出发,乘船渡过江水,夺取沙羡、鄂等地,而后魏国改夏浦为江夏,在这里设置江夏军,官吏江夏、州、沙羡、鄂等周边数城。

因为魏国的强势崛起,此时天下局势彻底被改写。如果说这两年魏国是一直在攻略楚国的话,那么北面的赵国则是一直在攻略燕国。

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冬,赵国国相李牧领兵十万,由武遂出发渡过易水,直扑燕下都武阳。燕国虽然在武阳集结了超过二十万的人马抗衡李牧,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二十万大军便已经被赵国打得仓皇北顾,李牧顺利占领武阳。

而后马不停歇,李牧又接连攻克了涿、方城、临乐等周边数城,直到大军到达燕都蓟城南面的治水河畔,大军方才回师。

而到了公元前二百三十一年,李牧再度率领大军北伐燕国。此番李牧统兵超过二十万,大有一举灭燕之势。燕王喜惊惧不已,急忙派出使臣向秦、魏两国求救。

而此时魏国正攻伐楚国,无暇北顾,且魏国与赵国关系又一向和睦,自然不会支援燕国。

至于秦国,虽然有救燕之心,然而河东已经被魏、赵两国瓜分,秦国如果想要攻打赵国的话,势必要经上郡跨过西河,攻打赵国的蔺、离石等地不可。可西河天险,并不是那么容易跨过的,且赵国早已经在伐燕之前在西河东岸做了充足的部署,故而秦国只能在口头上威胁一下赵国,而后便不再关心。

无奈之下,燕王喜只能在蓟城集结了超过三十万的重兵,寄希望能够以兵力优势击败李牧。

然而李牧是何等样人?况且其麾下又有二十万大军,又岂是区区三十万大军能够抗衡的?故而在鏖战了一个月的时间后,李牧找出燕军部署上的漏洞之所在,顺利击败燕军。

燕王喜闻此噩耗,急忙令太子丹留守蓟城,自己则率领一众文武大臣逃亡辽东。

燕太子丹也算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太子了。并且其下又有鞠武、樊於期、田光、荆轲等人死心塌地的辅佐,如若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复兴燕国。

可难就难在赵国并没有给太子丹足够的时间,使得太子丹不得不仓促应敌。

论统兵之能,太子丹手下最得力的无疑是从秦国逃出的樊於期,可相比较李牧,樊於期也不过尔尔,而太子丹本人虽有贤德之名,却并无领兵之才,故而即便太子丹在蓟城墙头亲自督战,仍旧不可避免的见到城墙被李牧率兵攻破。

蓟都城破,燕太子丹战死,除却荆轲侥幸逃出生天外,其余留守蓟城的一众文武均自杀,追随太子丹而去。

而后李牧又一路北上,先后攻克居庸、渔阳、纲成,而后李牧又率兵攻克无终、令支,直至孤竹放止。之所以如此,乃是李牧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

如果自己率领继续东进彻底歼灭燕王喜的话,那么无论是秦国还是昔日的盟友魏国,都会惊异于赵国的实力,从而对燕国有所防范。

要知道,燕国可不是什么小国,乃是曾经的战国七雄之一,而赵国却能凭借着一己之力灭了燕国,那赵国的国力该有多强?

要知道,就算以魏国的国力,当年灭齐之时还是联合了赵、楚两国,这才彻底灭了齐国。

但即便如此,秦、魏两国仍旧惊讶于赵国的实力竟然如此之强。

而在赵国攻下蓟城的同时,西面的秦国也没有闲着。

自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被魏国占据之后,秦国君臣便已经明白,短时间内,秦国是再没有实力继续东出函谷了。而秦国的军队又一向以军功爵成军,如若长期没有战争的话,秦国赖以生存的军功爵制度就会土崩瓦解,从而使得秦国的国力一落千丈。

故而,为了保持住士兵的战斗力,秦国将目光瞅向了西北的羌人。

这一年,秦王嬴政下令老将王翦为主将,王贲。李信为副将,统兵十万出狄道,向西进攻周边的羌狄部落,从而扩地千里。

当听闻此事之后,庞癝惊异不定,如若是之前赵国伐燕之战已经超出了庞癝的意料之外的话,那么此次秦国的西进完全打了庞癝一个措手不及。

狄道西北方向,乃是后世著名的河西走廊,是汉武帝时才成为了汉家土地的。可这一世,秦国的这种做法,可以说完全打破了庞癝对历史的认知。

庞癝明白,到了此时此刻,自己所熟知的历史已经彻底改变。而接下来自己要面对的,一切都将是未知。无论在任何时代,对人们来说未知的东西是


状态提示:一百六十七、历史改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