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宋别>202 两路伐宋,频频告捷
人与朝廷离心离德所致。诸位是不知大宋长期以来对武人的压制到了何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大宋的武将地位是有史以来最低贱、权利最小、最受欺辱的时代。文官低品级的在高品级武官面前撒野是屡见不鲜,同级武官必须先向同级文官行礼;而且武官在打仗的时候也得听文官指挥,仗打赢了是文官的功劳最大,仗打输了是武官的罪责最大。文官只要不是造反的大罪,永远不会被叛死刑;而武官却经常被砍头传首边塞,领兵文官可以不请示朝廷就随意斩杀下属武官、拘禁惩罚同级武官······”

他的这番话,除了博闻强记的完颜宗翰点头表示有所耳闻之外,其他女贞将领都是一副‘这个朝廷君臣怕不是脑壳全坏了?’的表情。对于强者为尊、靠猛人带领才打下偌大江山的女贞人来说,这种作死行为简直不可想象!

萧干看他们那副孤陋寡闻的样,不由得大为得意,必须卖弄一番。

“我到大宋出使访问过几次,对于宋国臣子们,我脑子里就曾经留下这种印象——武将们个个盔甲按剑、威武不凡的样子,但往往垂首缩颈、灰头土脸,情绪不振;文官们都是乌纱朝服、手执牙笏弱不禁风的样子,却往往气宇轩昂、神采飞扬。这可以说是宋国崇文抑武政策最直观的表现了。”

另一个副帅完颜娄室听了,身为武将的他很是气愤:“这样胡乱搞法,宋国是拿什么和辽国对抗两百年的?”

他是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同辈的人,已经六十三岁了;‘虽然退居二线’却不愿意在家养老、非要跟着出征,堪称老当益壮。

“哈哈,老叔您有所不知。”

完颜宗翰接过话来。

他是金国高层中最有学识的,金太祖曾经想把皇帝之位传给他,国内民众暗地里都称他为副皇帝。

“宋国有钱啊!他们拿钱换平安。契丹人只要侵略宋朝,不管输赢宋朝都给他们赔偿。哪个国家不愿意多挣点钱呢,所以辽国和西夏都不断侵略宋朝,老百姓不断苛捐杂税怎么能受得了。宋朝经济水平最是发达的,海上贸易尤其发达。宋朝养成了以钱换和平的习惯,不过大宋海上贸易虽然发达,那都是阿拉伯,哦、是大食商人驾船万里迢迢远道而来,宋人并不出海,只是守在岸上出货而已。所以大食商人赚的才是大头,宋国只得小利而已。萧干大王,我说的可有错漏之处?”

“是啊,萧干大王的确居功至伟。不过要说起另外一个大功臣的话,那就只能是宋国宿将府州折可适了,哈哈哈哈哈!”

副帅完颜希尹也来奏趣开个玩笑,大伙儿都被他逗的哈哈大笑,雁门关里充满着快活的气氛。

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神童诗》开头就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强调用读经、科举,把知识分子引上仕途。民间由此也产生这样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州县地方要面对比唐代多出三倍的上司,既帅、漕、宪、仓四史,并且地方上的收入还需全部上交中央。宋代把兵力、财富全部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权,地方上没有正统的兵权,所以,汴京一失守,全国就立刻瓦解。而唐两京失守也未亡国,都是因为州郡财力富厚的缘故。

既然金已经灭辽了,而宋又没有去占据燕云险要之地,面对南下一马平川的情况,金又是一个刚刚进入部落的社会(掠夺杀戮在他们看来非常正常,他们可不会像北宋那样文明社会有相关的文官集团和法制;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可以获取,这些部落社会的头目干什么都会去?比如打战10次失败9次,但一次胜利获得利益就足够了,他们肯定去干),按照游牧部落好抢夺他人过生活而非耕种过活的特性,他们难道还不会南下继续去灭北宋吗?显然他们肯定会继续南下。而北宋借着契丹内乱之机,乘着金辽相互厮杀之时,尽快夺取燕云险要之地,进而修筑城池善于经营,对于擅长防守的农耕社会而言,绝对是抵抗游牧骑兵的一把利器。显然宋朝这么做从战略上讲并没有错,相反是正确。

而宋金战争,在北宋最危机的时候,别说老百姓不爱帮助宋朝抵御强敌。连军队和侍卫也跑。没有百姓的支持,没有军队的忠诚。

在宋代以前,文武的分工,好像不是很严格。很多人既能横刀立马,追奔逐北,也能舞文弄墨,横槊赋诗(如曹氏父子)。“取富贵唯有大槊耳”,“气吞万里如虎”!

纯粹的文职人员如儒生,总体上说来地位不高。他们自己也不愿老死笔砚之间,时常有怀投笔,作万里封侯的美梦。事实上,宋代以前武将出头的机会,比文臣多。这对当时社会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这种价值取向在唐代诗歌中表现的尤为充分。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甫“健儿应斗死,壮士耻为儒”;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甚至参佛的王维,也作出《老将行》那样充满尚武精神的名篇:“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尚武精神,才能造就“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的声势,


状态提示:202 两路伐宋,频频告捷--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