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战国野心家>第三四六章 天元逼并边角腾 六
自己的爱的一种推广,义是利于天下的一种梦想。

适见高孙子解读了义,于是又问道:“那么你对巨子所言的‘仁: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若左目出右目入’。又怎么看呢?”

这番话,涉及到儒墨之争的一大后续,也就是孟子见告子关于仁义的争论。

当然,也是告子被墨子认为“告子这家伙行仁义,如同踮起脚尖使身子增长,卧下使面积增大一样,不可长久”的重要原因。

告子的仁义观,不完全是墨子的仁义观。至于说孟轲与之辩论,到底是胜了、还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自己认为胜利了,那也难说。

因为墨子很明确的指出:仁,仁是爱,义是想要利于人的想法。仁和义,是心里想的。都是内,不能相为内外。

得到爱、得到利,都是实在的、物质的、可以感受到的、直观衡量的。得到爱和利也不相为内外。

是仁就说是内,是义就说是外,把爱利和所得到爱利混搅一起,不分内外,这是狂举。好比说左鼻孔出气,右鼻孔入气一样的荒唐。

墨子自己是反对“仁内义外”的说辞的,但是告子却用“仁内义外”的说辞去怼孟子,告子并未完全理解墨子的经义。

这位说出“性、食色也”的人物,此时在墨家内部远远比不过适的地位。

因为墨子整天听到的,是弟子们经常打小报告或是在聚会中直接批评说是“告子这个人,口言仁义但行为很恶劣,请将他开除算了……”

所以适对于高孙子说自己“不仁”这个定义,极为不安,而且极力想要说服高孙子。

想要说服,就必须要用墨子的定义,否则的话那就是墨家和其余别家的辩论的,后果很严重。

用墨子的道理,那叫内部讨论。

用外部的道理,那叫叛了墨家之义,以别家学问攻讦墨家。

别人可以这样说,他这个候补的七悟害这么说,那就可笑了。

其实适很明白墨子的想法,因为“仁”是个好词,墨家已经担着“无君无父猪狗不如之qín_shòu”的骂名,所以不可能再自己说自己“不仁”。

墨子耍了一个小花招,把天下都认为很好的词汇“仁”,变换了意思,变为了纯粹的爱。

从始至终,墨子一直在说“仁就是爱,而且是爱自己的那种爱,所以每个人都有仁,只是仁的程度不同”。

墨子把仁换成了爱己之爱,也就把儒家评判仁不仁的意义给毁了。

因为儒家的仁,更像是一个标准,拿着这个标准量一量,然后评价说这个人仁、这个人不仁……

墨子这么一改,意思全变了。

墨家语境下,你不能说这个人仁还是不仁,你只能说这个人和别人比是不是更仁或更不仁。

仁从一个魔幻的、模糊的标准,在墨家语境中变成了一个只有比较才有意义的东西。

一旦仁变为了一种如同高矮一样的东西,就落入了墨子的“物甚长甚短,莫长于是,莫短于是,是之是也非是也者,莫甚于是”的逻辑陷阱。

给你一根单独的木棍,你说它是高还是矮?

很明显没有对比高矮也就没有了意义。

也就是说,墨家定义的“仁”,就是爱,存在的意义,也仅仅是为了逻辑辩证“兼爱”的可能性。

兼爱,有两个先决条件。

爱,存在。

天下的人不是无穷无尽的,而是有数量的。

只要这两个条件满足,在逻辑上,兼爱是存在可能的。

于是墨子给出了验证过程。

“仁、爱己、爱体”。

“无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智,则可尽、不可尽不可尽未可智。人之盈之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爱也,誖。人若不盈先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有穷无难”。

大家都认为好的仁,墨子没有直接反对仁,而是将仁的概念换为“爱自己、爱个体”,不再是一个结论,而是类似于几何学的初始假设,是为了证明后续观点。

天下的人呢,又不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说人是有穷尽呢?你墨翟数过天下有多少人吗?

墨子说,我没数过,因为我随便指向南方,你说南方这片土地有没有穷尽?

假设土地空间是有限的,那么人没有填满有限的空间,可证人是有限的、可以数过来的。

假设人填满了有限的空间,既然空间有限、即便人填满了也可以数过来。

假设空间无限,那么人填不满,就证明人不是无限的,还是能数过来,因为无限的人可以填满无限的空间。

假设填满了,就证明空间无限是不成立的,无限的空间不可能填满,被填满的也必然不是无限,所以有限空间内的人还是有限的。

由一可知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由二可证人是有限的。

所以对有限的人尽爱,也就是兼爱,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是自洽的。

因为墨子不承认儒家的仁,但是仁又是个好词,他又不能直接反对仁,所以就偷换了概念,将仁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完全不一样的定义,这就导致了许多墨者有些难以理解。

这就像是,天下主流都说这是只鸡,墨子讨厌鸡,但


状态提示:第三四六章 天元逼并边角腾 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