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往后越难写,能够得到读者大大的支持,感激不尽,我一定会努力的。)
大规模溃败的局面终于出现了。
不管是秦军军士,延绥边军军士,还是宣府军士和大同军士,都是不要命的逃命,不管不顾身后追击的流寇,这一刻他们想到的就是远离战场,只要躲开了流寇的追击,就能够保全性命,至于说逃离战场之后怎么办,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
刘宗敏同样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严格说起来,当官军发起反攻的时候,刘宗敏内心是充满懊悔的,他本来准备率领大军回撤,不再继续追击官军,本来官军就要进入到湖广的郧阳了,继续追击失去了意义,而且麾下的军士进入湖广郧阳,不熟悉地形,也得不到粮草的补给,存在巨大的危险,所以继续追击官军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义军暂时得不到任何的驰援,只能够苦苦的支撑,如果不是刘宗敏率领诸多的军官冲锋在最前面,就算是有不少军官阵亡也不后撤一步,而且下达了绝不准擅自撤离的命令,恐怕好多义军军士都会扭转马头拼命撤离。
刘宗敏本来想着,率领义军所有军士拼命支撑,至少不能够出现惨败和溃败的局面,只要能够坚持下来,率领大部分的军士撤回去,就算是不错了。
想不到战场上面占据优势的官军居然主动撤离了。
这样的机会,刘宗敏怎么可能放弃。
所以说,刘宗敏命令所有的军士,必须冲上去,跟随在撤离的官军身后拼命的追杀,不管官军往哪个方向撤离,都务必要追击,决不能够给予官军喘息的机会。
秦军副将和延绥总兵官殒命,刘宗敏看在眼里,当他得知两人竟然是官军的总兵和副将的时候,内心涌现出来一股凉气,如果官军在这等军官的率领之下,拼死作战,那么他麾下的军士,不仅不能够获取作战的胜利,恐怕溃败的局面是迟早要出现的。
既然官军的主将都殒命了,剩余的军士,自然无法形成战斗力,就只顾着逃命,所以说,追杀和俘获尽量多的官军军士,就是义军最为主要的作战任务了。
刘宗敏的命令非常的干脆,而且明确告知义军所有军士,若是能够斩杀与俘获尽量多的官军军士,则能够得到不菲的赏赐,如此情况之下,义军的军士自然是拼命了。
。。。
兵败如山倒。
孙传庭同样是大明朝廷文武双全的悍将,只是因为性格方面的问题,一直都遭遇到压制,难得有充分施展的机会,当初跟随前五省总督熊文灿,有了施展的机会,差点就彻底剿灭了李自成及其麾下的流寇,可惜好景不长,因为与前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之间的矛盾,孙传庭不仅没有能够对到皇上和朝廷的赏赐,还被投入到大牢之中去。
杨嗣昌死了,熊文灿也死了,孙传庭的机会终于来了。
可惜情形完全不一样了,以往遭遇朝廷大军就出现溃败局面的李自成,翅膀硬了,力量也空前强大起来,反观出任五省总督的孙传庭,麾下的兵力严重不足,压根不敢与李自成正面对决,只能够躲在延绥一带招募军士,壮大自身的力量。
应该说孙传庭招募的秦军,战斗力是不一般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丝毫不弱于辽东边军,如果给予孙传庭足够的时间,以及足够的钱粮支持,假以时日,孙传庭的确能够率领秦军彻底打败李自成及其麾下的流寇。
但孙传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机会,他仅仅是招募了五万秦军军士,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就来了,要求他率领大军主动出击,务必打败李自成,稳定中原的局势。
孙传庭不是没有想过,能力强悍的杨嗣昌、熊文灿、洪承畴等人,都没有能够成功,不管作战初期占据多大的优势,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而且这些前任的五省总督,包括以内阁大臣兼任五省总督的杨嗣昌,尽管得到了皇上和朝廷倾力的支持,结局都很不好,他孙传庭不敢说比诸多前任的五省总督强很多,难道还能够创造奇迹。
在其位谋其政,孙传庭是两榜进士,既然得到了皇上和朝廷的信任和支持,那就要拼却性命,完成自身的使命。
或许是给自身的压力太大了,也可能是过于的谨慎,也许是太想获得作战的胜利,孙传庭处于患得患失的心理之中,原来骁勇善战、杀伐决断的他,突然变得婆婆妈妈,当断不断,对于战局的分析也出现了致命的失误。
十多万军士进入长途奔袭进入河南作战,孙传庭的作战部署是非常明确的,能够彻底打败李自成是最好的,就算是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只要能够剿灭李自成的有生力量,也算是很不错了。
应该说,孙传庭的目的达到了,深入河南作战月余的时间,剿灭了近二十万的流寇,这样的战绩,放到任何的地方都是能够得到赏赐的,也是能够炫耀的。
可惜,孙传庭压根就不满意,认为这样的战绩根本不行,他甚至认为大军深入河南作战,整体的部署是错误的,整个的作战也是失败的。
五心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孙传庭已经处于此等的局面,而且是无法挽回的局面。
跟随孙传庭出征作战的秦军副将、延绥总兵官、宣府总兵官和大同总兵官等高级将领,要么在战场上殒命,要么就是因为有异心被斩杀,十余万的大军,几乎损失殆尽,这等惨重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