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都知道,21世纪的电影市场,特效对于一部电影有着怎样的影响。而与此同时,人们也都清楚,特效电影使得好莱坞有着怎样的飞速发展。可以说,就是乘着特效电影的东风,好莱坞电影开始真正意义上彻底做大,在世界范围内名气越来越盛。
而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个问题杜立鼎再清楚不过,他也不指望国产电影能够在短时间内水平飙升,可以挑战好莱坞的水准。但是电影之间的差距巨大,却不代表特效之间的差距巨大——整个工业体系而言,好莱坞无疑很强,但是具体到特效这一个环节,中国的特效公司比好莱坞的强,其实也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就算是杜立鼎记忆之中,好莱坞的特效很多时候也真的是在国外做的,究其原因,大概也就是因为特效制作的特殊性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实特效制作,动画公司破产都是经常的事情。美国的特效公司靠着他们的技术确实让好莱坞电影发扬光大,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了,这些电影大放异彩的时候,他们背后的特效公司却在成批的死去。
某种意义上说,特效制造其实是个很苦逼的职业,甚至让人有些无奈。
正如码农收入不低,可是一想都认为自己算是苦力一样,特效制作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力气活。做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非常严密的去操作每一帧镜头,绝非用电脑或者是其他高科技产品轻轻动动手指就可以做到的。
一部特效大片有些时候需要给一半的镜头做特效,因此一部电影甚至可能会出动几百人一起工作才可以。而想也知道,上百的技术工人一做就是一年,这资金自然也少不了。
而这大量的资金,可以说就是拖垮了特效公司的罪魁祸首。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特效制作是相对来说独立于影视公司之外的。他和影视公司那些按月拿薪水的员工们不同,他们是以接单形式来运营的。
特效公司大多实行包片制——也就是说一部电影开拍之前,价格就已经订好了。特效公司会和电影制作方合作,在电影制作期间提供特效服务。理论上说,影视公司先付了定金让特效公司提供特效,在电影上映之后,再用电影赚到的钱支付剩余的尾款——这就是这么一个流程。
然而众所周知,电影的拍摄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状况的事情,且不说那些没有赚到钱的公司压根就没钱支付特效公司的尾款了,就算是有钱的影视公司,对于拖欠尾款也绝对是尽力而为——这本来就不是一笔小钱,能晚给几天都是很大的好处,谁会那么积极还钱?
这种事情上,全世界的公司都是一个德行。
更何况,影视公司不只是在钱的问题上找麻烦,有的时候在拍摄期间也会惹是生非:临时压低预算;拖长拍摄周期;临时要求特效公司为演员的拙劣表演擦屁股——比如换头贴图之类,更别提某些导演们拍摄了一半,突然有了新的灵感,就要加入的元素,以前做的特效就得全部推倒重来了。
工作费力,拿钱不易,这自然就让这行当做的很是艰辛。特效公司的利润只有5左右,比起来暴利的影视行业真的是太过差劲了。
然而让人觉得颇为苦逼的是,特效制作人员却在电影行业里面没有什么地位。即使是在好莱坞,特效也是一个没有工会的特殊行业。他们享受不到太多的福利待遇不说,还要经常被调侃——有些好莱坞大牌就公开抱怨过,特效师就知道往他们脸上贴感应器,别的什么都不会。
可以说,美国的特效师生活的非常苦逼,为了他们自身的权益,他们也曾经抗议过很多回了。然而在好莱坞电影人的眼里,特效师就是懂技术的农民,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既然他们不想拿着微薄的薪水卖苦力,那就去找别人卖苦力好了。
而要说到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亚洲人总是做的特别好。
自从90年代后期特效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之后,特效公司也开始越来越的在亚洲涌现。这类公司最主要就是出现在韩国和香港——前者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产业输出的政策给与了足够的支持,让他们有能力去浪,而后者则是靠着自己出色的电影产业提供市场,也可以尝试着做一下。
至于其他地方——02年以前,大陆的政策还不够开放,电影相关产业也实在发展不起来。而rb多年以来发展出来了一条和全世界差距很大的奇葩电影路线,他们的动画比真人电影受欢迎的多,有技术的人,宁可去做动画而不是特效。
当然,动画公司其实也一样苦逼,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道理,杜立鼎非常清楚,因此他也觉得可以让自己的特效公司和美国的争一下。虽然说特效行业在美国也只是一个最苦逼的行业,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至少可以让大陆的影视水平在某个方面去追赶世界一流。
靠着高水平特效,说不定中国电影可以输出到国外去抢市场,然而靠着过气明星,不一定能够在国内骗到钱——这两者该怎么选,杜立鼎也很清楚。
“咱们的特效制作软件,现在也算是做完了。我们那边给你们抽调的人手和技术支持,也算是全部到位了。从今以后,就看你们这里能不能搞出来什么有趣的东西了:就算是搞不过美国,至少也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