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唐官>18.镇海地头龙

扬子镇的留后院处,王海朝还在逡巡犹豫时,门吏就忽然来报,高卫公的仪仗从蜀冈子城而来,已至院外二里处歇脚,即刻便到!

听到这话,王海朝额头上的汗瞬即冒出,批批地往下渗落:先前高岳在军府里交给他的任务是尽快催促镇海军,把京口处的两税钱、盐利和旨支米给送到扬州来,但高岳不可能不知道,他是留后院的知院官,是判度支裴延龄的人,如此安排,明显表示高岳在“试探”他,而试探的结果,可能就会决定他宦途,不,是整个政治生涯的下场。

“若我不去督逋,卫国公毕然会置我于死地!”

“可若我前去督逋,那镇海军节度使李不从,我亦是死路一条!”

“就算李答应,可若钱、米、布帛、轻货自京口来到扬州,高卫公将其扣住,不发漕运,朝廷追究下来,高卫公是动不得的,我则还是死路。”

来来去去,无数个血色的“死”字,在王海朝眼前飞来舞去,然后门吏一刻之间,便来三次传报,王海朝耳朵里满是高卫公“快到院门,请留后速去相迎”的话语,惊吓程度堪比牛头马面来勾魂。

最后,日头下,等到高岳下马,站在留后院廨宇前,王海朝伏在地上,几乎要瘫痪掉。

“王留后是什么出身?”入了廨宇后,高岳坐定,便如此问王海朝。

“杂流,杂流。因有些理财的才干,在楚州的参军任上,被度支司勾留到扬子院中......挂了侍御史的宪衔......”王海朝脸色死灰,有气无力。

“这些年,王留后做的还是不错的。”高岳一说这话,王海朝头顶宛若炸雷,他明白人生的大起大落,就在这弹指间决定,由是当即哭了出来,对高岳是长拜到底,指抓茵席,口中直喊“务求卫公体恤”。

没多久,自己被满面温和的卫公扶起,“何须如此呢王留后,是不是对督逋京口有所顾虑?”

王海朝的牙齿和腿肚子都在抖动。

高岳坐回到床几上,话语也变得很坦率:“留后但听我的言语做事,其他的一概与你无关,等到尘埃落定后,你便迁转去大郡为刺史,绝不食言。”

还没等王海朝发问,高岳就让身侧的随军官,拿出数封书信来,也不避讳,给王海朝一一展示。

王海朝眼珠转着。

这些书信都是什么人写来的呢?

前浙西观察使,现镇海军行军司马王纬。

前浙东观察使,现越州刺史李若初。

前宣歙观察使,现宣州刺史刘赞。

常州刺史,韦夏卿。

苏州刺史,李士举......

非但有刺史级别的,还有军将。

丹阳军都知兵马使柏良器。

采石军都知兵马使王栖。

义胜军都知兵马使李尚容......

“这些使君,多是李邺侯(李泌)为相时,从朝廷台省里精心择选出来的;这批军将兵马使,则全是韩晋公(韩)的老部下了。他们给本道来这些信,绝不会有什么私心的,都是因为李在节度使任上,胡作非为太甚所致。”高岳叹口气,悠悠地对王海朝剖明自己心迹,“原本,本道已对朝廷申明,镇海军的本体是浙西观察使,但因昔日时局所需,在韩晋公在镇时,辖润、常、湖、苏、杭、睦、越、明、台、温、衢、处、婺、宣、歙足足十五州,原因为何?只因当时中原大乱、江淮多盗,其后又有李希烈、梁崇义、李纳等叛逆,唯江东为朝廷财富重倚所在,不得缺军,时势如此。现在呢,西蕃、党羌已攘,淮西已定,淄青平卢军已顺,漕运有我淮南和张建封的徐泗两个强镇管护,镇海军已无大的存在必要,加上其所在的江东又是财赋重地,不欲百姓承担过多军费,所以要再次分为三处观察使,以求涵养百姓。可李身为宗室,靠行贿奸臣再得镇海军旌节,在任期间不思安人养军,只一味刻剥外镇军、团结子弟衣粮,又横加农人商贾杂税无度,天怒人怨,已达我听,然则圣人却被壅蔽不知,我身为方岳使相,若不能安江东人心,便是尸位素餐,不知王留后对我这番话,有何见教?”

“岂敢有教,只是不晓得,朝廷如何......”王海朝的声音低微地几不可闻。

高岳说这点你不用担心,随后他特意拿出丹阳军都知兵马使柏良器,和浙西观察使王纬这两位的信来,“柏公亮(柏良器字公亮)者,乃驻屯浙西多年的宿将(柏良器是李光弼部下,他和王栖、李尚容本都是中原军将,后来南下镇压浙东袁晁起义后,便始终留屯江东一带,已有三十余年),声望想必王留后也颇有耳闻,是能决定藩帅去留的实权人物。当初,韩晋公之所以能出镇镇海军,就是因柏公亮的举荐啊!”

说起这个,王海朝才想起来。

那时候是小杨山人杨炎为宰相,特意召柏良器来,询问他对江淮局势的看法,柏良器便说朝廷如想用兵河朔成功,便离不开江东支持,而浙西观察使李道昌庸劣无能,请朝廷委派强腕大臣前来,取而代之。

于是杨炎才奏请,让被左降为晋州刺史的韩去了浙西,韩后来依仗镇海军的武力,和江东的财赋,才迎来人生的巅峰:由藩镇节度使一举兼相国,权倾天下。

所以高岳口中的柏良器、王栖等将军,虽然放眼天下,和郭子仪、李光弼、浑、李晟、马燧等比较起来,只能算是三流,可在江东地区,他们便是数一数二的“地头龙”。

既然以前柏良器可以靠


状态提示:18.镇海地头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