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故宋帆影>第八十章 携民南渡 最贵者莫过人心

胡隶军至,张镝已在渡口等候,一看这蜿蜒十几里的队伍,心里已经明白了大半,便对胡隶说道:“师父,世间最贵者莫过于民心,今有万众相随,怎可自弃之!”

“我军进兵在即,怎么能带着众百姓?”

“师父忘了,我们还有流求、吕宋呢!”

胡隶豁然开朗,“我正愁大军一撤鞑子再来报复,能带走是最好的了!”

“只要百姓肯出海,我便亲自护送南下,即便一时走不了,也可在东海军安置一些,东海比总比海州安全些。”

师徒俩做好了决定便派人往海州百姓中宣谕,肯出海南下的就由大军保护到外岛安置,有田种、有屋住,关键是没有暴虐的鞑子来破坏。

海州民众本就有很多人铁了心想跟着军队走,得了允许当然雀跃,本已回到海州的人也有很多闻讯而来,最终汇聚到东海军的竟达到一万八千多人,只有少数故土难离或者舍不得原来的产业选择留下。原有四五万人口的海州城,经元军屠戮和宋军收纳,只剩下几千人,十去八九。

张镝虽然早就注意通过中兴社向流求、吕宋等地输送人口,但基本是属于少量军事化的屯垦、经商或者流放俘虏的形式,一次性一两万人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甚至二岛现有的人口还远没有这次准备运送的人多。这是巨大的机遇,当然也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人一多就最怕混乱,严密的组织与管理是必须的,好在张、胡手下现有一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管理起来顺畅很多。一万八民众按照老办法,十人一甲、百人一队进行编伍,每甲每队基本都是亲戚乡邻,互相熟悉互相照应。既便于管理,也能加强团结,更有助于尽快的安下心来适应环境。

其次是这么多人如何平安抵达千里外的目的地,这考验的就不仅仅是组织力和行动力,还有船只的运力问题。张镝早几天就已飞鸽传书,让泉州、流求等地派船北上到昌国等候接应,但当时信中只写到有数千俘虏需要接收,并未预计到还有近两万的民众要加入。这一回若是要将俘虏和民众全部运出,至少需要准备三万人的运力。首先俘虏就有七八千,包括第一次海州出兵吕祖充以下三千余人被全歼,俘虏近两千人,夜袭破海州又得近千人,这些人除了极少数被筛选入伍,大部分还在连岛煮盐,大军若撤退就需一并带走。第二次反围剿,秃蛮带手下的一万二千人除去战斗杀伤及战场逃散,自撒思吉以下就被俘获五千多人,现在全被关押在东海军城。二破海州时城中尚有元兵三千多,但因他们犯了屠城罪恶,被胡隶杀了个干净,所以俘虏总数是为八千多人。加上一万八的民众和近四千人的军队本部,三万人的运力堪堪够用,加上两三千军马需要专门的马船装载,运力就更紧张了。

军中现有战船五十,最大的三十艘海船每艘平时只以几十名水手操纵,显得绰绰有余,若是改一下船舱结构,临时挤一挤,每船最多运载二三百人也可以做到。多桨船和海蝤车船中等大小,运送一百人以内是可以的,蒙冲就算了,载个二三十人也就罢了。另外还有征集和俘获的上千艘民船,这些船只能在内河和近海用用,最多去往昌国,若要下流求,风急浪高的危险太大,就必须换大船才行。

经过一番紧急改装,最终只能实现不到两万人的运力,这是考虑到安全综合计算得出的,当然若是将所有人一并塞进去,甚至将破破旧旧的小船都用来载人自然是可以将三万人一并带走,但那样很容易付出人命的代价,张镝宁愿稳妥些分两批来运。

不过时间也不等人,若是滞留久了,元军说不定会组织更猛烈的第三次围剿,到时走都走不成。况且临安那边又一次次来催,回军的日期拖得有点久了,虽然手上有兵不怕赵孟传那厮翻脸,但张、胡毕竟为了道义,还不想留下个桀骜不驯的名声。

为尽快将人安全南撤,张镝一面给泉州再去一信,令中兴社派更多大船北上,另一面即刻组织第一批人员登船。这一批人包括全体俘虏八千人,半数的海州民众九千人及二千士兵,先去往昌国中转。之所以把俘虏先运走是因为这些人放在后方就是不稳定因素,先将他们送到昌国这个原来的大本营,在自己人地盘会安全一些,距离后方各岛也更近一些。九千海州民众当中可以组织青壮协助管理俘虏,还可挑选部分补充水手人员的不足,船到昌国后还需返回运送第二批。

两日的紧张筹备后,第一批近两万人搭乘数百艘大小船只沿着海岸南下,张镝亲自押送,胡隶则留守东海军。经过三五日的颠簸,终于抵达了昌国,好在没遇见大的风浪,人员基本无损。

又回到这这熟悉的地方,虽然离开才两月,但却有恍如隔世之感,这两月里张镝屡经大战,为军务不得一刻休息。到了昌国还要将这一万多人安排妥当,忙到半夜才终于抽出空来与家人相见,父母妻子知道消息也都未睡,等他回来。父母康健,妻子气色也好,让他感到久违的安心。谢小娥肚子尚未显怀,人却丰满了一点,张父张母都对她百般呵护,这也是残酷的血火刀兵之外,张镝最大的牵挂和最甜蜜的期待。家的温馨并不能享受太久,军情如火,一刻也离不开他,天还没亮,张镝就又回到营中去了。

张镝离开的两个月,昌国一切平静,但留守的人们也做了不少事情。巾帼营的


状态提示:第八十章 携民南渡 最贵者莫过人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