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故宋帆影>第二百三十一章 会猎泉州 一战成名天下知(二)

围城旬月,除了最初的三场大战打的守军丧胆,宋军没再发起更大规模的攻势,就连炮击也稀疏了不少。

但不攻城并不表示没有动作,最大的动作当然是一举歼灭了阿拉罕部两万元军,期间张镝几乎抽走了全部精锐,只留下几千水师和万余民夫。但城内的蒲寿庚始终被蒙在鼓里,不想更不敢突围。

城围外的义勇、民夫也一点都没有闲着,绕城修了好几圈的壕沟、壁垒,打造了数以百计的攻城器械,高耸的鹅车,坚固的撞车、洞子,甚至还有几架硕大的投石车,也就是过去战斗中拜元军所赐的回回炮,用于弥补炮火的不足。

从流求来的后方补给也到了两次,运来大量的火药、炮石及定装的铅子、铁弹。近些年大量进口硝石,加上用土法制硝,库存了几万斤,岛内硫磺矿也已稳定出产,可以保障火药的原料供应。但打仗的火药消耗很大,而且是中兴社独有、最佳配比的精筛细碳火药,别处难以补充,必须得本岛供应。

另外就是粮食,这次出征前秋粮已经收获,但由于年内新增的人口太多,粮食储备并不充足,正军三个主力师却又全都征伐在外,需大量的粮草物资,户部的压力实在不小。张镝随船只携带了供一万三千人食用一月之粮,增添了万余民夫和兴化军的一万兵马后,军粮更显紧张,很快就要告罄了。

为了应急,养济院已经把城外各处粥棚用于赈济流民的储备粮都运来了,还有天门山战后的几千匹伤马、死马也被带回充作军粮,东挪西凑,好歹能支撑三四万围城人马再吃个十天半个月的,甚至还能匀出少部分继续赈济流民。养济院干脆就在营垒外围设立施粥场所,以工代赈,让流民们参与修造工事、摇旗呐喊,这么一来就显得围城声势更加浩大了。

宋军不断增兵,将泉州城围得铁桶一般。虽然已经好多天无战事,但战争的阴云是越来越浓重了。

十二月初的这天早晨,消停了许久的宋军火炮忽然又开始密集的轰鸣,很多炮弹越过城头,飞入城内的官署、民居,引起了城内军民们极大的恐慌。

蒲寿庚再次使出用钱续命的法子,这老东西确实钱多。成箱的金银不停歇的往城头堆,连日里除了备战就是发钱,或者就是单纯以发钱来加强备战的效果。短期的效果确实十分显著,数千名屡战屡败而畏惧怯弱的私兵们重新变得激昂无比。而且不仅仅是这几千名私兵,还有数以万计的半强迫的平民也被征发来守城,这当然带着强征的味道,但所谓的半强迫又有一点自愿的意思,因为守城的平民并非无偿,竟也能获得少许的金钱激励,如果敢于杀敌,那么赏赐更是丰厚的。可见蒲寿庚完全是大水漫灌式的撒钱,除了证明他有钱以外,更说明他已经孤注一掷了。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对付孤注一掷的敌人总是小心为上,哪怕已具备完全的优势。

张镝与陈文龙在东西两城分头发起千人规模的试探性攻击,却遭到了十分激烈的抵抗,若要强行攻上城头恐怕需要付出不少的伤亡。

孙子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打仗的终极目标当然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如果张镝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泉州,那么可能用不了一天,他的士卒们就能拼死打进城去。但用千百条宝贵的性命换来一个城池,而且很可能是被敌人折腾得残破的城池,到底值不值得?性价比似乎不太高。

泉州城将来要做自己反攻大陆的前沿据点,城内还有几十万百姓,几百年港口的繁华,如果被打烂了就真的太可惜了。

为了尽可能完好无损的拿下泉州,张镝试图联络城内中兴社的秘密力量,以求里应外合。中兴社分支的药铺、商社、养济院、帮会有数百人尚在城中,若能集中起来冲击某一个城门,必然可以给攻城部队很大的助力。但此事却有很大的实施难度,一方面城中力量过于分散,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进行整合,毕竟他们过去大都是替中兴社做生意的人,而不是专门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蒲寿庚现在草木皆兵,也在严防奸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屠杀,即便有少数人混入了“半强迫”征发的守城青壮中也是无济于事的。

根据情报,元军主力已经从福州、兴化集结南下,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兵临城下,张镝预计的破城期限很快就要到了。这事情还真是让人犯了踟蹰,似乎除了强攻确实没有别的好办法了。

“令火炮加紧轰击南城、东城,打出缺口。明晨大飨士卒,一日之内务必破城!”

将令一下,三军齐动。

炮火愈加猛烈的向泉州城防倾泻而下,集中攻击较为薄弱的东南一角,城上守军纷纷趴伏在地,躲在城墙之后不敢抬头。

各种攻城器械都从城围外现出身影,辘辘往前移动。

愁云惨淡,一场大厮杀即将来临。

张镝顶盔掼甲,全副披挂,坐镇中军。此战至关重要,若前方不利,他便率玄甲精锐,亲冒矢石,为全军张胆。

“报报主公!攻城部队拾得城头射下书信一封!”

“快呈上来!”凭张镝的直觉,这封信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展信来看,不禁喜上眉梢,果然一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信是泉州知州田子真的部下射出。

田子真在信中极尽谦卑,表示自己不胜犬马怖惧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一章 会猎泉州 一战成名天下知(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