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三百八十九节 战略相持

周琅相信儿子的判断,不是感情用事,因为满清领事来的警告,也只是说有可能,希望做好计划,但距离采取行动还远,因为满清并没有行动,之所以判断满清有可能行动,是因为英国人在设拉子的活动又开始活跃,满清上下跟英国的交往再次变得密切。

很显然英国人希望通过拉拢满清参战,从而彻底取得在中亚地区的优势,英国人开出的支票越来也慷慨,除了愿意提供满清参战的大多数军费之外,还开始用印度的土地吸引满清,他承诺满清出兵先将中国人从中亚地区击退之后,英属印度军队愿意跟满清軍队联合消灭印度河流域的中国軍队,然后以印度河为界划分两国国土。

印度河流域的领土,对任何时期占领阿富汗和波斯的势力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波斯和阿富汗,历史上就是入侵印度河流域的主力。就是因为这里富庶,而且在中国人的经营下,这里比历史上更加富庶,人口高达四千多万,是整个满清的两倍,占领这里之后,满清国力会更强大。而且这里也是优良的农耕土地,足以让满清的经济彻底摆脱游牧成分,转化为一个农耕占绝对优势的经济体,而这是满清官僚集团一直努力的方向。

但满清的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军事决议的权力受到官僚集团的影响很小,军机处几乎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由于从顺治时代起,满清经历的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相对强势的君主,导致官僚文化中,早就失去了大臣跟皇帝博弈的因素,一切都是乾纲独断,臣子们都自称奴才,所以皇帝的想法决定性很大。

而皇帝的想法,英国人无法改变。

道光密切的注视着一切,说实话,他多次险些改变主意,尤其是当看到中国人丢失了整个哈萨克之后,他跟大臣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一旦这场战争,中国势力彻底退出中亚,对大清会有多大的好处。一旦中国从西域收缩回去,就像恒罗斯之战后那样,中亚将是俄国和大清的势力,这无疑是极高的,在满清君臣看来,俄国永远没有中国带给他们的压力大。

但是大清参与这件事能得到什么好处?把中国从中亚驱逐出去,俄国将得到最大好处,英国人承诺的印度河流域十分吸引人,可没那么好拿。目前英国在印度的作战并不顺利,英属印度跟非洲公司在印度鏖战,不分胜负,而且印度完全被中国水师封锁,经济凋敝。他们连中国一个商业公司都打不过,哪里来的勇气大言不惭厚颜无耻的说要把整个印度河交给大清呢。

所以讨论也没有结果,大臣们只会磕头让皇帝圣裁。

在英国的外交活动下,中国外交官也不是没有作为,他们也在许下各种承诺。

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是暗示支持满清吞并希瓦汗国。

希瓦汗国位于咸海和阿姆河之间,夹在中国的哈萨克和满清之间。这是一个已经日趋没落的小国,按照草原传统,向中国和满清两面纳贡,在夹缝中生存。要说对这里影响强弱,中国还比满清要高,因为满清的商业势力薄弱,中国商业势力渗透的更厉害。

可是跟满清有一些纠纷,主要是逃人问题,许多满清境内的包衣不堪忍受主子的欺压,都会跑到希瓦汗国,虽然对方只要满清提出要求,大多数时候会遣送回来,但也有一些隐匿一直没有现。

满清想吞并这里最大的目的,主要是战略价值,占领希瓦汗国,他们得到的不过是几块沙漠中的绿洲,但却能让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土地,都控制在满清手中。中国控制这里,则能通过希瓦汗国,直接进入满清在中亚最重要的两河区域。

所以满清打算先拿到这里再说,派出了三万軍队,就轻松占领了希瓦汗国。

接着继续拥兵观望。

中亚地区一直焦灼,英军无法从正面攻破哈萨克丘陵防线,俄国也无法突破额尔齐斯河堡垒防线,中国则无法击退英俄联军,战斗打的倒是很激烈,但除了大量消耗物资和兵力之外,攻防双方都无法取得突破点。

这种僵持,拼的是双方的忍耐力,拼的是雄厚的实力,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变化,因为双方都是拥有忍耐力和雄厚实力的大国。

在西伯利亚方向,中国的突破口却越来越大,将后方扔给越来越多的乡兵负责,主力不断的前进。在夏季的好天气中,不在西伯利亚采取攻势,实在是浪费。1o万大军强渡了叶尼塞河,成功攻占了距离鄂毕河6o公里的托木斯克,还有一路则从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出击,沿着源出阿尔泰山的鄂毕河支流前进,攻占了更加重要的商业要道巴尔瑙尔。

这些苏联时期重要的工业城市此时都还很小,人口只有万把人,在中国只能算是小镇,托木斯克以流放犯人为主,巴尔瑙尔开采矿产和经商,都没有足够庞大的产业,无法支撑太多的人口,也无法阻挡十万大军的进攻。

攻占这里之后,中国軍队将前线挺进到了鄂毕河。这时候俄国人不能对西伯利亚方向大意了,因为中国軍队现在可以通过鄂毕河水系,直接威胁鄂木斯克,尽管这个距离依然过于遥远,但已经没有地理上的屏障,一旦中国人攻占了鄂木斯克,就会切断他们沿着额尔齐斯河南下的主力。

俄国人不得不在鄂毕河流域加强防御,可是进攻是不考虑的,在这个方向动攻击,中国有能力保持2oo万軍队,俄国人却没有。即便中国,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九节 战略相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