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第一百七十六章 战结(十三)

相对于当年第一次使用坦克冲击敌军阵线的先驱者而言,这次联邦部队使用的是整整24辆坦克,在不足2公里的西澳部队防线上配合步兵们进行冲击。

而当年协约国在10公里的战线上只有18辆坦克可以使用而已,现在则是24辆坦克用在不足两公里的地方,虽不说游刃有余,可也不足100米就能拥有一辆坦克可以配合步兵,可是非常不错的。

在柯林斯的眼中,他的第二道防线也未尝不能放弃,因为他的第三道防线是在第二道防线后方的大约一公里处,位于迪金火车站的前方不远处。

距离可以说是安全得很,即便联邦部队在全力拿下前面的阵地之后,也会因为进攻乏力而暂停进攻,打打停停正是柯林斯和联邦指挥官都很需要的事情。

毕竟大家都不是很想打得像上次发生在欧洲的世界大战一样惨烈,虽然枪炮很不留情,但在一些事情上,双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嘭!”巨大的后座让西澳的反坦克步枪手直接惨叫了起来,“我的肩头!”原来是他的肩膀出现了撕裂伤,这让在一旁帮忙操作的人有些傻眼了。

他们都是新兵,并不会怎么操作眼前这枝重达40磅(大约18千克)的大号步枪,他们是因为这枝步枪的原使用者阵亡后被拉来充数的。

那个拉他们过来的长官只是急匆匆地告知他们按照使用步枪的方法对准越来越接近战壕的坦克射击就好,然后就拿着他的手枪急急忙忙地离开了这处战壕。

“医护兵!医护兵!”反应过来的新兵停止了傻眼,手脚还是有些慌乱地一手扶住同伴,一手拖着放置在胸墙顶部的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枪,一起仍在了战壕底部。

肩膀撕裂的人依旧在惨叫,这让准备退弹装填新的子弹的人更加慌乱了:“好的……这个,拉开……日!拉开!”

在尝试了几次之后,他终于拉开了枪机,退出了那枚弹壳,并从口袋中摸出了新的13.2x92毛瑟专用弹,看了看,他放到裆部比划了下,嘀咕了一句:“怎么这么长……”

“好了,别喊了,医护兵快来了,你别喊了!”

正当他装填好了弹药,听着同伴的惨叫有些烦躁贴上胸墙正准备好好对着一辆联邦坦克射击之时,一枚来自47短管炮的炮弹刚好击中了这块地方。

哗啦啦——沙土脑浆血浆碎肉枪械零件什么的落下一大堆,战壕底部,背墙全都是。

靠坐在战壕底部正在惨叫的哥们看到这一幕,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也不痛哭狼嚎了,惊恐得跌跌撞撞地顺着战壕一边跑一边爬了过去,嘴里不停地喊着:“上帝……耶稣……”

按照这款反坦克步枪的出厂配置,在200米的范围内足以击穿23毫米的装甲,100米足以击穿25毫米。

可是这款步枪放在西澳的仓库内有些年头了,也欠乏保养,原想着也用不上的。

再加上使用者大多为没怎么受专门训练的士兵,很多士兵因为巨大的后坐力而自己受伤,而射击出去的子弹因为把握不好后坐而失去精度。

少部分用的很好的士兵又因为弹药问题,枪支问题而没能彻底击毁联邦的坦克。

弹药问题是缺乏保养,弹药被随意摆放,保管不当造成哑火,未能够击发。

枪支问题则是子弹虽然能击穿那可怜的8毫米装甲,不过动能却被消耗在贯穿上了,也就是说,贯穿后的子弹,没能形成杀伤力。

除非真正命中联邦坦克的重要部位,又或从侧面击穿装甲,造成联邦坦克车组人员的伤亡或者坦克故障。否则,往往未能让被击中的坦克退出战斗。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弹头卡在薄薄的装甲内的原因了,子弹初速不够……至于说是子弹的问题还是枪的问题,这都不重要了,因为联邦部队已经发现反坦克枪的存在并开始了着重攻击。

因为反坦克枪是个大家伙,在100多米的距离上还是很容易发现的,况且还有步兵们的辅助。

已经逐步靠了上来的联邦步兵们正有秩序的压制着越来越近的西澳部队防线,越来越多的联邦机枪小组开始在靠近西澳防线的地方开火。

锵!一辆马克坦克突然之间进行了左转弯,在左边协同的几名联邦士兵没反应过来,一下子被坦克的履带压了个正着,杀猪般的惨叫充斥着附近的空间,让人为之胆寒。

这坦克突然间的左转弯把自己的散热口等脆弱的地方暴露在了西澳部队的眼前,西澳部队也很给面子地群起而攻之,一枪接着一枪的打在了脆弱地部位上,西澳的第一辆击毁联邦坦克的记录诞生了!

事后进行战事总结的时候,大家都一致推定是一发枪弹击穿马克坦克的装甲后同时击杀了驾驶员,驾驶员顿时毙命并网左边靠了过去,导致驾驶员死亡后的惯性操作坦克往左转了弯。

这很明显是有着运气成分的,这并不能让反坦克步枪成为日后装备给部队用作主力反坦克武器的理由,作战如果都靠运气,那还用军队做什么?

显然,一辆马克2型坦克被击毁,并不阻挡联邦部队的攻势,联邦的进攻依旧犀利,坦克搭配着步兵冲锋,后方虽然受着西澳炮兵的威胁,可仍旧有徐进弹幕对进攻部队进行支援。

西澳炮兵在还击后发现压制己方阵地的弹幕并未明显减少,也差不多知道了对面在玩什么把戏,遂决定把坐标稳定在己方阵地前方,压制对方的坦克以及步兵。

双方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六章 战结(十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