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第一百四十四章 战起(一)

“我们已经按照原定计划撤出了港口小城尤克拉,海警部门和西澳航空队已经撤离到艾尔,进行重新部署。”

柯林斯点了点头,指着地图上的大澳大利亚湾海岸线开口说道:“我们已经按照约定,皇家海军也信守承诺,他们透露了在尤克拉登陆的部队信息。”

柯林斯缓了缓话头,语气之中似乎很是重视:“在尤克拉登陆的不是第二师的部队,是联邦陆军第1旅。”

“啊?”底下的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那不是第一师的部队吗?这是怎么回事?

“先生们,这的确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这个坏消息里面还有个好消息,就是这支部队虽然是第1旅的,但只有两个营,人数并不算多。”

柯林斯拿起一支笔,在地图上画了两个红色的标记,指着说道:“这个消息是我们的后勤总监和皇家海军接触之后得到的,至于消息真伪……”

“根据后勤总监的推算,皇家海军要掩护一支2000人的部队的登陆差不多已经算是极限了,再说,联邦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调动更多的运输船来进行运输,我想他这个推测是没有错的。”

底下一名军官发话了:“将军!我们的航空队不能起飞侦查吗?推测的话我觉得还是要进一步确认才可以……”

一名参谋摇头道:“海军那边如今被联邦政府盯着,我们的侦察机如果靠近肯定会被武力驱逐,不会有第二种结果。我们的侦察机,其实并不适合进行这种任务,他们并不是专业的侦察机。”

柯林斯放下了拿着的笔:“好了,这个消息我们还有另外的途径进行证实,已经是确认无误的了,诸位也就不用怀疑了。”

“目前我们的压力变得更大了,尤克拉距离迪金只有100多英里,在这里的联邦部队的后勤补给根本不需要占用奥帕铁路的份额,单靠港口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起伏并不算大的大澳大利亚湾海面上,一支乌黑的铁管从水下升了起来,暴露在了海面之上。

虽然是暴露了出来,不过在波光粼粼此起彼伏的海面上,在1000多米外能发现一根细长的管子这种事,应该只有练过“猫眼神功”的人吧。

“艇长,我们是不是靠得有点近啊,都快接近1公里了。”水下的潜艇内部,一名水兵心神不安地问着自己的长官,他说的是德语。

“冷静点……”靠在潜望镜旁的艇长满不在乎地斥了一句自己的部下。

“运输船很多啊,要不是现在还没到暴露潜艇的时候,我早就想让你们发射鱼雷了。”艇长离开了潜望镜,轻笑道。

“收回潜望镜,下沉到安全高度吧,我们换个地方。”

另一名水兵念叨道:“在这里呆了好几年了,终于碰上个实弹出击的任务,却不想最后还是只能看看而已。”

驾驶着潜艇的水兵反驳道:“你们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形态,就知道把你那生锈的鱼雷打出去?这摆明了就是和他们的海军有一腿啊,没听艇长说那里都没看到人么?”

原本历史上在荷兰和瑞典偷偷摸摸进行研究潜艇工作的德国工程师们大多数都留在了西澳境内的几处潜艇基地继续进行研发工作,留在荷兰和瑞典的几乎只剩下了空壳,但也有工程师留在那里进行工作。

这些年来,各个潜艇基地的潜艇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的进展,在运输方面,排水量近2000吨的大型运输潜艇已经进入设计阶段,未来几年就可以开工建造。

战斗方面,600吨和800吨的战斗潜艇已经下水了好几艘,分别被命名为u-bi型和u-ci型,正在大澳大利亚湾内进行侦查的就是这种u-bl型。

为了在情报上给第三师强有力的支援,西澳的海陆空三维可是使足了力气全力开动了,空中有西澳航空队的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畜力车,海上有西澳海警的执法船,海下还暗藏着幽狼……

似乎一开始,西澳这边的一些方面装备就碾压了联邦八九遍,好像胜利指日可待一般。但稍微了解西澳军事实力的人都清楚,如果失败了,这些东西就是白送给别人的快递包裹。

潜艇基地,西澳知道的人也没多少,更别说里面的潜艇了。西澳的两艘狮级驱逐舰也已经调往了大澳大利亚湾,在西风起伏的海面上,配合着那几艘潜艇进行侦查活动。

“舰长!u-6号已经开始转移位置了!这是他们的电文!”

舰长接过这封电文,看了一遍:“都有一段时间了吧?我们也走吧,航速14节,方位0-7-8。”

“收到,航速14,方位0-7-8!”

不大的驱逐舰在海面上缓缓移动着船头的方向,烟囱上喷吐着浓浓的黑烟。

“哔哔——”迪金外围的一处第7旅营地内,哨子的声音在营地内显得是那么的特别。

“全体集合!”临时装上的广播喇叭内,响起了一声大吼,随便便是士兵们争先恐后地一边整理自个,一边快速奔跑到集合的地方。

第三师的条令是,紧急集合之时你可以穿内裤过来,但是后面你就要跑圈了,他们很是看重士兵们的仪表,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要一定时间内赶到。

由于是白天,士兵们都穿戴得比较整齐,但也有一些衣衫比较不整的,但还是在集合地上站得有模有样,总的来说,基本达到了第三师所要求的“又快又不凌乱”。

在一片肃穆之中,柯林斯走了上前,环顾了一圈自己的士兵们,发言道:“这一天还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四章 战起(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